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,醇亲王奕譞坐在书案前,专心盯着两支蜡烛,试图通过蜡烛的火光观察一些吉兆,因为他的福晋正在分娩。醇亲王奕譞的身份显赫,他是道光帝的第七子,咸丰帝的四哥;同治帝是他的侄子,而他的福晋正是慈禧的亲妹妹。奕譞的地位与日俱增,尤其是在娶了慈禧的亲妹妹之后,地位变得更为显赫。
咸丰帝病逝后,奕譞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,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通过“祺祥之变”掌握了大权,奕譞因为与慈禧的亲密关系而顺利参与了清朝的政务管理。慈禧不仅让奕譞成为亲王,八年后更是封他为醇亲王,显赫一时。
就在此时,醇亲王福晋顺利生下了一子,醇亲王自然希望儿子健康成长,也期望他能继承家族的荣耀。尽管他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,但当他看到儿子皮肤松弛,身体瘦弱的模样时,心中不免产生了担忧。尤其是在那两支蜡烛的火光中,他未能看到预期中的吉兆。
为了求解,醇亲王特意请来了两位命理大师:张瞎子和刘铁口。刘铁口直接说孩子的命运不好,恐怕未来将面临许多艰难。张瞎子则声称,尽管孩子看起来不健康,但他命中注定将成为皇帝。这一预言令醇亲王十分震惊,他一度怀疑这是否可能。
尽管他心生疑虑,但仍然尊崇祖制,决定向朝廷禀报,毕竟他是皇室的近亲,而且此时的他正身处权力中心,必须履行一切礼仪。醇亲王入宫时,宫中已经流传开了他儿子出生的消息,所有的王公大臣都前来祝贺。当他向两宫皇太后及同治帝行礼时,慈禧随即询问起这孩子的命运,醇亲王小心回答了命理师的说法,并没有提及蜡烛的暗示。慈禧则为他的儿子赐名“载湉”,并赠送了许多珍贵的礼物。
载湉四岁时,醇亲王为他聘请了私塾老师,开始教授他识字和诗书。载湉聪慧过人,学习进展顺利。
02 同治帝的病逝与阿鲁特氏的死
载湉四岁那年,同治帝突然病倒,病情恶化,几乎无法起床。由于同治帝未曾留下子嗣,皇位继承问题急需解决。这一问题迅速成为朝廷上下的焦点,并且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纷争。虽然皇后阿鲁特氏怀有身孕,但慈禧认为同治帝死于恶疾,腹中的孩子无论男女,健康状况都不理想,不能继位。于是,慈禧决定从宗室中挑选适合的继承人。
根据大清的祖制,继位者应当从“溥”字辈中选出,但如果按照这一规定,慈禧将失去垂帘听政的权力,她不允许出现这样的局面。因此,她坚持要从“载”字辈中选出合适的人选。
阿鲁特氏在同治帝死后不久心情极度崩溃,绝望之际吞金自杀。虽然她被及时抢救,但她的生命依旧难以挽回,最终以绝食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这一事件让朝廷局势更加动荡不安。朝中大臣们纷纷上书,要求慈禧遵循传统选出合适的继承人。慈禧对此反应强烈,果断将反对者除掉,继续实施她自己的计划。
03 醇亲王与恭亲王的权力斗争
同治帝病逝后,慈禧召集近亲王、公大臣商讨继位事宜。恭亲王奕?、醇亲王奕譞等人应邀入宫。面对这种局势,慈禧显得格外冷静。虽然历史上大清的皇储通常由遗诏决定,但同治帝未留下遗诏,继位问题成为难题。
按照祖制,溥字辈中的恭亲王奕?的孙子本应成为最合适的继承人。然而,慈禧对奕?心存戒备,因为奕?深知权谋之道,而且曾在道光帝时期被议为储君。为了避免奕?及其家族获得更大的权力,慈禧决心另行安排。她深知奕?不会轻易屈服,因而在与他斗智斗勇的过程中,决意选择了载湉。
最终,慈禧宣布,溥字辈没有适合的人选,决定让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继承大统,并将其改年号为光绪帝。消息震动了在场的王公大臣,他们未曾料到慈禧会做出如此决定。
结语
尽管醇亲王夫妇心情复杂,但他们也无法反抗慈禧的决定。当载湉在半夜被接入宫中,并被迫登基时,醇亲王和福晋的心情难以言表。载湉的继位成为光绪帝的开始,慈禧继续垂帘听政,权力得以稳固。
光绪帝登基后,对慈禧称呼“亲爸爸”,而慈禧也不允许他称呼自己为母亲。这一细节成了光绪帝悲剧命运的象征,也预示着他一生的软弱和无助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